特朗普“重大决定”压力下,俄乌又“默契”上演和谈戏码?

特朗普“重大决定”压力下,俄乌又“默契”上演和谈戏码?

hyde1088 2025-07-22 装修禁忌 2 次浏览 0个评论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本文图均为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据央视新闻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7月21日晚间的视频讲话中表示,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第三轮谈判计划于7月23日在土耳其举行。此前俄媒援引消息人士称,俄乌将在本周举行谈判。而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又表示,双方各自提交的关于解决冲突方案的备忘录草案立场截然相反,未来还有许多外交工作要做。

泽连斯基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一宣布他的“重大决定”——重启对乌军援,以制裁威胁俄罗斯停火——的背景下提议新一轮谈判的。2024年大选获胜后,特朗普曾反复宣称能“在24小时内解决俄乌冲突”,但现实的演进却迫使他转向借助北约平台和经费,重新注入军事援助。这包括批准新一轮价值约3.8亿美元的武器包,其中涵盖“爱国者”导弹系统和数百枚先进导弹。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回归拜登政府的“老路”——通过持续军援支撑乌克兰抵抗俄罗斯。但深入剖析,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政策延续,而是特朗普外交风格的典型体现:在低估了国际冲突的结构性、复杂性,高估了美国主导力的同时,又过度执着于追求得利的“交易性”结果。在最小化美国负担的前提下,“化解危机”表皮正在褪去,基于“美国优先”从中获利的本质愈加清晰。

特朗普

低估复杂性与高估主导力:从“速胜论”到“援助回潮”

特朗普的“24小时解决”承诺,本质上是其一贯的“交易型”外交思维——通过施压和谈判迅速达成协议。但俄乌冲突自2022年爆发以来,已演变为一场持久的消耗战,双方均转为国家战时状态,诉求差距巨大,而战场表现却并不悬殊,导致任何“速决”幻想都难以实现。

特朗普对俄乌形势的低估,直接体现在其上台后对俄罗斯的多次施压,却未能打破僵局,反而促使其转向军事援助。作为回应,美国在2025年上半年批准了价值约3.8亿美元的援助包,包括F-16战机弹药和防空系统,这被视为对拜登政策的“延续”。但细究之后,这是特朗普高估美国主导力的结果:他以为凭借个人影响力能主导谈判,却忽略了战场的拉锯性和欧洲的韧性。

首先,俄乌双方的战时转型加剧了冲突的复杂性。俄罗斯自2022年起动员超过30万预备役,并将经济转向战时轨道,国防开支占GDP比重升至6%以上;乌克兰则实施大规模动员,征召逾100万士兵,并将国家预算的50%用于国防。

双方的核心诉求差距巨大:乌克兰坚持恢复1991年边界,包括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俄罗斯则要求承认其控制的乌东四州,并要求乌克兰“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这种结构性对立,使得谈判基础薄弱。

更关键的是,战场上双方表现旗鼓相当,导致冲突陷入持久拉锯。俄罗斯虽在兵力和火炮上占优(据估计,其火炮数量是乌克兰的3-5倍),但乌克兰凭借西方援助和本土防御,成功将战线稳定在东部约1000公里的接触线上。

2024年以来,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的推进速度极为缓慢,平均每月仅推进5-10公里,远低于预期目标。这不仅反映出其后勤补给的脆弱性,还暴露了缺乏突破性硬手段的问题。整体而言,俄罗斯2024年的总推进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远低于普京设定的“解放顿巴斯”目标,这反映出其在人力和装备上的高消耗率——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估算,俄罗斯每日损失约500-1000名士兵和数十辆车辆。

上述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冲突的持久化特征,任何外部主导都难以短期内逆转。

其次,特朗普低估了欧洲的决心和能力。在美国援助短暂缺位期间(2024年底至2025年初),欧洲国家迅速填补空白,提供了超过1000亿欧元的军事和财政支持,远高于美国的同期贡献。以德国为例,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其对乌克兰的援助在特朗普上台后显著加速。2025年3月,德国政府批准额外30亿欧元军事援助,用于采购防空系统和弹药;4月,又承诺新的军事援助包,包括Iris-T防空导弹、豹1坦克和榴弹炮弹等。德国总理默茨(Friedrich Merz)5月宣布,总援助额将达380亿欧元,其中2025年单年达100亿欧元。这不仅包括资金,还涉及工业产能的恢复。德国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tall)将坦克生产产能提升至每年200辆以上,并与乌克兰联合在基辅附近建立工厂,生产“金牛座”的乌克兰版空基巡航导弹。德国军工产值占GDP的2%,对乌克兰的后勤保障作用巨大——例如,提供超过10万枚155毫米炮弹和数百辆装甲车,确保乌克兰东部战线的弹药供应不中断。

英国同样积极。截至2025年,其总支持达183亿英镑,其中130亿为军事援助,包括“暴风阴影”和“挑战者”坦克。欧洲整体在2025年3-4月填补了美国援助缺口,由北欧国家(如挪威提供NASAMS系统)和英国领导,欧盟承诺到2027年提供540亿欧元的多边基金。短短几年间,欧洲对已处于停滞与衰退的国防工业进行了“温和复苏”,并将军工产能恢复到冷战结束以来最高水平。这些举措表明,欧洲已从“安全依赖者”转向独立支撑者,削弱了特朗普“主导”谈判的筹码。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9日,乌克兰敖德萨,一栋公寓楼在俄罗斯无人机袭击后受损。

施压与“默契”博弈:谈判大戏背后的目标错位

特朗普上台后多次施压俄罗斯和乌克兰,推动谈判,但每次都换来俄乌的“默契”配合:释放积极信号,进行象征性会晤,却无实质结果。这并非巧合,而是双方基于自身利益的策略性回应。

乌克兰和俄罗斯对美国的诉求截然相反:乌克兰希望拉住美国以重新争取华盛顿的全面支持,俄罗斯则期望美国继续处在摇摆缺位的状态中,将其视为战略机会的“窗口期”以放大的战场优势。因此,双方采取了同样的“和平装扮”,殊途同归地为特朗普政府制造了和平谈判的“进展幻觉”。谁也无法公开拒绝和谈要求,以避免激怒白宫。俄乌之间的这种对弈之下的“默契”共舞,不仅维持了谈判的表面活力,还巧妙地回应了特朗普的预期。2025年以来俄乌之间在特朗普压力下的多轮互动就是这一“共舞”的生动体现。

这种“共舞”的最新表演则是特朗普在上周批准新的援乌武器包计划后,俄罗斯指责这是“放弃和平的信号”,而泽连斯基则在19日正式提议重启谈判。

乌克兰的“配合”目标在于拉住美国,避免其彻底抽手。如果美国缺位,乌克兰将仅靠欧洲支撑。欧洲虽慷慨,但无法弥补美国所能提供的部分武器弹药支持和技术情报共享方面的军事影响。俄罗斯的动机则相反,其希望美国长期处于“交易预期”的战略踌躇和摇摆期,因为每当美国的援助间歇性中断,其战场优势就会放大。

俄乌这种“和平装扮”使得特朗普的施压非但未促成解决危机的突破口,反倒暴露了其主导力的局限性。更深层来看,这种俄乌之间的“默契”源于特朗普基于“美国优先”的单边强势姿态——他施加的战略援助杠杆,促使双方“表演”,但也给了俄乌双方操控预期的空间。乌克兰借此稳固援助,俄罗斯则拖延时间,等待战场转机。结果,谈判成为一场拖延战,强化了冲突的胶着状态,浪费了大量的外交资源。

当地时间2024年9月22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斯克兰顿陆军弹药厂中的炮弹。

交易性结果:军火生意与美国利益优先

特朗普的重启援助,核心是追求“交易性”结果:在纳税人不出钱不出力的前提下,解除危机;或让欧洲出钱,美国充当武器供应商。通过俄乌冲突,美国军火业获利丰厚,2022-2025年对欧洲军售激增,验证并升级了数十种武器。这并非为乌克兰“正义”,而是为美国利益服务。

首先,美国对欧洲军售水平空前。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显示,2020-2024年,美国对欧洲武器出口增长233%,份额从35%升至43%。2022年,军售额达497亿美元;2023年跃升至662亿美元;2024财年达1179亿美元,其中969亿美元由盟国自费。主要品类包括火炮与导弹系统、主战坦克和无人机等。例如德国、西班牙、荷兰再次追加采购了数十套“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波兰则购买了近百辆“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波罗的海三国和罗马尼亚购买了数十台M142“海马斯”高机动火箭炮系统。这些销售不仅填补了欧洲国家援助乌克兰的现役库存消耗,还刺激了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新一轮军贸采购浪潮。

其次,乌克兰战场成为美国武器的“试验场”,至少20种武器通过实战检验,得以升级和调整参数。典型如“毒刺”(Stinger)导弹,其在乌克兰击落数百架俄罗斯无人机和直升机,但暴露了抗干扰能力弱和射程不足(约8公里)的缺陷。2025年,美国启动替换计划——下一代短程拦截导弹(NGSRI),由雷神和洛克希德·马丁两家公司竞争开发。新导弹速度更快(超音速)、抗电子战,并能打击更难目标如巡航导弹,预计2026年部署。同时,美国翻新1900枚旧“毒刺”,每枚节省5万美元,用于出口。“标枪”(Javelin)反坦克导弹也在升级:FGM-148G模型开发中,增强了火控系统和穿甲深度(从700mm升至1000mm),以应对俄罗斯的反应装甲。该升级计划包括集成AI瞄准,减少操作员暴露时间。

美国借助乌克兰战场,在推动自身中小型无人机与巡飞弹的技术升级方面更为显著。无人机“凤凰幽灵”(Phoenix Ghost)和“弹簧刀”(Switchblade)在乌克兰战场虽投入较早,但暴露诸多局限:前者有造价高(每架约10万美元)、续航短(约6小时),易受俄罗斯电子战干扰等问题,使其战场效能发挥有限;后者(“弹簧刀”300/600)击中率约60%,在无人机蜂群战术高速迭代的情况下,采购成本和战场价值相对平庸。2024年后,美国国防部综合评估认定这些作战系统在乌克兰的实战虽证明了其价值,但需优化以适应低成本、大规模部署趋势。

针对“弹簧刀”的优势和缺陷,美国增加采购并要求升级:2024年8月,航空环境公司获9.9亿美元五年合同,供应弹簧刀 600系统,预计2025财年采购1.2亿美元的巡飞弹药作为补充,聚焦更高的24英里射程和115英里/小时速度的产品。同时,在“复制者”计划下,美军转向混合方案:保留“弹簧刀”系列作为部署核心,同时开发Altius-600等的增程版单位,集成更强大的AI导航和蜂群协调系统。对于表现不佳的旧库存(如约500架“凤凰幽灵”),部分转赠乌克兰,其余通过软件升级提升抗干扰能力,新采购计划包括到2026年部署数千架低成本替代品。

乌克兰无人机战场的表现,对美国最新的军用无人机发展方针产生了显著推动和促进作用。乌克兰通过大规模使用低成本FPV无人机(每天数千架)和蜂群战术,实现了80%的战术毁伤输出,这促使美国国防部在2025年发布的《无人机系统路线图》和“全域可消耗自治系统”理念倡议中,强调“可消耗性”和“自主性”。具体而言,乌克兰的创新——如快速迭代本土生产和电子战适应——直接影响了美国转向采购数千架廉价无人机,目标到2025年底部署跨域系统。同时,国防情报局(DIA)评估报告指出,乌克兰经验推动了美国AI集成和反无人机指南的更新,强调其大规模复制和生产廉价系统的核心理念,通过分散作战能力到大量相对廉价的系统来克服对手在数量上的优势(如更多船只、导弹和部队)确保美军在未来冲突中领先。

在这些要素驱动下,美国的行动更多是为自身利益:通过援助“重启”,特朗普不仅试图摆脱欧洲对美安全依赖,还将冲突转化为军火生意。欧洲出钱,美国卖武器,实现“零成本”获利。

结语:特朗普图谋的深层镜像

特朗普重启乌克兰援助的举动,表面是回应战场僵局和谈判失利,实则体现了其“美国优先”的交易逻辑:低估复杂性导致速胜幻灭,高估主导力暴露博弈弱点,最终转向援助以维护利益链条。这并非重返拜登老路,而是以军火生意为轴心的利己转向——在欧洲独立支撑的背景下,美国通过武器出口和实战验证,强化其全球领导地位。

然而,这种图谋也蕴含风险,谈判“默契”的持续,无疑将伴随俄乌冲突的持久化和美国斡旋公信力的彻底透支,特朗普的“平衡艺术”本质仍然是利益驱动的交易棋局,真正可持续的和平依然尚待时日。

(王思羽,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李亚,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特朗普“重大决定”压力下,俄乌又“默契”上演和谈戏码?》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