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16岁,欢迎报警”,未成年人保护不是霸凌的底气

“我没16岁,欢迎报警”,未成年人保护不是霸凌的底气

hyde1088 2025-07-27 装修装饰 3 次浏览 0个评论

保护未成年人,从来不是为其恶行兜底,而是要在他们滑向深渊前,拉一把、管到位。

“我没16岁,欢迎报警”,未成年人保护不是霸凌的底气

▲视频里,八九个同龄人轮流扇耳光、踢腿,被殴打的男孩跪地求饶后,换来的是更密集的拳打脚踢。图 / 网络视频截图

" 报警拿你开刀。"" 我没 16 岁,欢迎你报警。" 视频里,八九个同龄人轮流扇耳光、踢腿,被殴打的男孩跪地求饶后,换来的是更密集的拳打脚踢—— 5 分钟 62 次掌掴、48 次脚踹,施暴者边拍边笑,甚至逼被打者喊 " 妈妈 "。

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近日江西万载县真实发生的未成年人霸凌事件。

据大象新闻报道,当警方通报 "6 名违法行为人因未满 16 岁不予执行行政拘留 " 时,网友扒出视频里清晰的施暴者远超 9 人,还有三段未被通报的同类视频,显示同一伙人正对其他孩子重复同样的暴行。

7 月 25 日,江西宜春万载县公安局康乐派出所副所长周道平对记者表示:" 在 6 月 26 日,就已将违法嫌疑人全部抓捕到位,并对他们做出了行政处罚,目前案件已经结案。"

但这一恶劣的未成年人霸凌事件,仍让人追问," 未满 16 岁 " 何时成了霸凌者的 " 免罚金牌 "?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 8 类重罪承担刑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强调 "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这些法律的初衷,本是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避免 " 一罚了之 "。

但在现实中,这却被部分施暴者曲解成 " 我有年龄护体,打人不用负责 " 的底气——反正警察来了说 " 不执行 ",家长赔点钱就能了事,甚至能把施暴视频传到网上炫耀 " 未成年就是能为所欲为 "。

这种 " 年龄特权 " 的滥用,暴露的是当前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漏洞。

报道中,施暴者能多次纠集多人作案,甚至跨场景、跨对象实施暴力,说明学校、社区的日常监管存在明显盲区;家长作为监护人,显然未履行 " 教育、管教 " 义务,否则孩子不会养成 " 打人不用怕 " 的扭曲认知。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霸凌视频被上传网络,施暴者的 " 观众 " 可能是更多未成年人。他们看到 " 打人不被罚 " 的 " 爽感 ",可能模仿甚至升级暴力。

新闻中 " 逼被打者喊妈妈 "" 用树枝抽打 "" 踹倒后跺脚 " 等细节,已超出普通打闹范畴,带有明显的侮辱性和虐待倾向。若放任这种行为,只会让更多孩子误以为 " 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

法律可以 " 宽容 " 未成年人,但不能 " 纵容 " 恶行。对此,不妨参考 " 恶意补足年龄 " 规则——若能证明未成年人主观恶性深、行为恶劣,即使未达刑责年龄,也应通过专门矫治教育、责令家长严加管教等方式,让其承担相应后果。

此外,学校需建立 " 校园霸凌预警机制 ",通过心理老师、班主任观察学生异常行为;社区可联合公安定期排查重点青少年群体;而涉事学生家长必须接受 " 强制亲职教育 ",学会正确管教而非溺爱或放任。

那些在视频里叫嚣 " 没到 16 岁欢迎报警 " 的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但如果现在放任他们的暴力,未来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更严厉的法律制裁,或是被暴力反噬的人生。

保护未成年人,从来不是为恶行兜底,而是要在他们滑向深渊前,拉一把、管到位。毕竟,真正的 " 年龄特权 ",应该是社会给予未成年人的包容与引导,而非其恶行的 " 免罚符 "。

撰稿 / 王志高(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卢茜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我没16岁,欢迎报警”,未成年人保护不是霸凌的底气》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