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键伙伴”到头号靶子,为何特朗普眼中印度“光环”不再?

从“关键伙伴”到头号靶子,为何特朗普眼中印度“光环”不再?

hyde1088 2025-08-18 装修禁忌 2 次浏览 0个评论

近期,美印关系不断恶化。据《联合早报》8月17日报道,美国贸易谈判人员取消原定8月25日起访问新德里的五天行程。缓解印度出口货输美额外关税的谈判进一步延后。

此前,特朗普政府已对印度采取了一系列异常强硬的措施。一是宣布对印度商品征收总计高达50%的关税——这一数字远超美对华关税;二是公开介入克什米尔问题,声称调解印巴冲突,近期还两次高规格接待印度“宿敌”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这些协同行动,力度空前且目标明确,标志着美印关系出现严重裂痕,远超一般贸易争端范畴。

昔日被赋予“印太关键伙伴”角色的印度,为何成为特朗普政府的重点敲打对象?根本原因在于特朗普以利益交换为核心的强权外交逻辑,与印度在战略定位、经济实力、领导人互动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发生激烈碰撞。

美国总统特朗普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战略价值贬值:印度在美国棋盘上失重

在特朗普眼中,印度的战略价值更多体现为“交易价值”,而非内生性战略权重。尽管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未变,拜登时期印度因其在“印太地区”平衡和遏华潜力而具有内生性战略价值,但特朗普政府的外交逻辑强调防止中国崛起与维护美国相对优势,更关注伙伴国能否在短期内提供直接回报。在这一框架下,印度的存在在特朗普看来既耗费外交精力,又难以带来立即可兑现的利益,因此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这种战略负担在印度的实际政策选择上得到体现,也直接影响特朗普对美印关系的评价。

印度在特朗普核心政治诉求上的“不配合”行为正是这种负担的具体表现。特朗普将结束俄乌冲突视为重要外交目标和个人政治遗产。然而,印度无视西方制裁威胁,成为低价俄油的第二大买家。大宗商品分析公司Kpler汇编数据显示,当前印自俄进口原油约为180万桶/日,占俄原油出口总量的37%。此举被特朗普政府视为破坏其结束战争努力、公然挑战美国核心利益。而对印额外加征25%的关税,正是对此的惩罚。大购俄油成为压垮特朗普对印战略耐心的关键,彻底暴露双方在重大地缘问题上的深刻分歧,使特朗普认定印度的价值远不足以支撑其获得美国特惠待遇。

中印对比进一步凸显印度地位相对下降。尽管美方也曾因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威胁对华征收更高关税,但特朗普政府在关税谈判中仍对中方作出延期和大幅降税的让步。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掌握美国无法忽视的硬实力。例如,中国既主导关键矿产的开采与加工,又是美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这种双重地位使中国手握将美国拉回谈判桌的筹码。反观印度,其成衣、珠宝、海产等输美商品可替代性强,对美国经济影响力远小于中国。这种战略筹码差距,促使特朗普对中印采取不同策略——对华寻求一定缓和,对印施加重锤。

因此,印度的地位在特朗普的价值体系中已被重估:其制衡中国的作用因美国优先事项转移而被稀释,在俄乌问题上又被视为挑战者,更缺乏迫使美国妥协的硬实力。当印度既无法在特朗普关切的议题上提供即时而有力的配合,其长期制衡中国的承诺又在特朗普“现款现货”的算计中被大幅折价时,它在美国全球布局中的分量急剧下滑,从潜在盟友滑向需要被敲打的对象,这一战略价值的失落为后续更广泛的施压与冲突埋下伏笔。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3日,美国华盛顿,美国总统特朗普(右)在新闻发布会上拥抱印度总理莫迪。  视觉中国 资料图

经济筹码缺失:印度难以反制重税

特朗普之所以敢对印度肆无忌惮地施压,重要原因在于印度在美印经济博弈中暴露出结构性脆弱与筹码匮乏。在特朗普“交易艺术”极限施压下,印度成为缺乏有效反制手段的“无牌之国”。

首先,美印贸易结构严重不对称是脆弱性根源。贸易方面,美国是印度无可替代的最大出口市场。2024年,印度对美货物出口约870亿美元,约占其货物出口总额的18%,对印度GDP的贡献约为2%至2.5%。然而,印度在美国贸易伙伴中仅排第十。显然,印度更需要美国市场。更关键的是,印度输美商品高度集中于纺织品、珠宝、汽配等劳动密集型、低技术门槛领域,国际市场供应者众多,可替代性较强。这意味着美若大幅提高市场门槛,印将承受不成比例重击,而美受影响有限。

其次,印度在经济对抗中缺乏迫使美让步的筹码。除医药产品外,印度对美出口的主力商品都不是美国“非买不可”的刚需。缺乏战略杠杆的印度在特朗普眼里自然失去了讨价还价的资格。

特朗普之所以敢于挥下50%的重税,源于其对印度经济承受力有限、回旋余地狭窄的判断。相关评估显示,此举可能使印度对美出口骤减40%-50%,重创纺织、珠宝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大量中小企业。其后果不仅体现在出口萎缩,还包括印度GDP增速预测被下调多达1个百分点,并引发卢比贬值、输入型通胀、外资撤离等连锁反应。这些冲击将直接威胁莫迪的“印度制造”战略,并加剧国内政治压力。特朗普政府深知印度经济软肋,断定其在大规模贸易冲突中远不如美国那样具备承受力。

最后,长期未解的贸易分歧也为冲突埋下隐患。美印在农业补贴、数字服务税和工业品准入等核心议题上矛盾突出,印方退让空间有限。特朗普强调“交易主义”要求伙伴提供即时回报,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美印间出现明显的“利益兑现差异”。在此背景下,美方通常只愿意在关税冻结或零星豁免上做出有限让步,难以回应印度扩大市场准入的核心关切,因而在印国内常被批评为“单向让利”。互信不足与预期错位,使得双边经济关系的基础长期处于脆弱状态。

同时,印对美冲击承受力有限,而双方长期利益分歧又难以调和,共同导致印度陷入“无牌可打”的困境。这一弱势为特朗普加大施压力度提供了底气,也凸显出印度在战略价值光环褪去后直面美国经济强权时的被动。经济筹码的缺失与战略价值的削弱相互叠加,使美国的惩罚性举措更显顺理成章,也预示了美印关系可能出现更高层面的政治摩擦。

领导人互动失衡:触碰强人心理红线

在美印经济与战略摩擦加剧的过程中,领导人个人情绪与偏好成为重要的催化因素。特朗普的个人化外交风格以及对尊重与即时回报的高度敏感,使其对印度与巴基斯坦采取了明显差异化的解读与政策回应。

首先,莫迪政府的若干举措被特朗普视为对其个人权威的挑战。其一,印度坚决否认特朗普在5月印巴冲突中“成功调解、避免核战争”的说法。印度一贯拒绝外部调解双边冲突,美国历届政府也多半尊重这一敏感点,但莫迪的明确否认却被特朗普解读为公开轻视。其二,印度拒绝按照特朗普意愿与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进行象征性“同框”会面,削弱了特朗普自我塑造“和平缔造者”的形象。其三,莫迪近期在国内发表“购买印度血汗制造品”的强硬言论,在印美紧张氛围下被误读为对美间接威胁。这些行为叠加在一起,在特朗普的认知逻辑中构成“不合作”与“不尊重”,从而显著恶化了其对印态度。

相较之下,巴基斯坦采取了刻意迎合的策略。巴方不仅积极赞扬特朗普的“调解”角色,甚至提名其角逐诺贝尔和平奖,以满足特朗普希望的“成功故事”“和平缔造者”叙事的情绪价值。同时,巴方还主动提供能源开发、加密货币、矿产投资等合作机会,以贴合特朗普的商业背景和家族网络。在印巴冲突中,巴方表现出“听话且有用”的姿态,这种主动迎合、满足特朗普虚荣心的策略,与印度“拒绝配合”形成强烈反差。

特朗普的个性特质使上述差异被放大。他高度重视个人尊重与服从,并将伙伴是否顺应其意视为衡量合作价值的重要标准。莫迪的抵制与强硬言辞触及其心理底线,推动其诉诸惩罚性措施,例如对印加征50%关税,而对巴关税额仅为19%。这一情绪化反应不仅削弱了美政府内部的亲印声音,也为批评印度的力量提供了政策空间。换言之,特朗普的“人格化外交”将领导人好恶直接转化为政策差异,进一步削弱了美印关系的稳定性。

结语

特朗普对印度的重压,不仅是对其具体政策选择的惩罚,更集中揭示了印度结构性短板:在战略价值被稀释、经济筹码匮乏、领导人互动失衡的情况下,印度在特朗普的“交易逻辑”面前暴露出脆弱无力的一面。1998年克林顿政府因印度核试对其实施制裁,当时印度国内社会凝聚共识,反而强化了美印关系。而今天的印度缺乏硬实力支撑与有效反制手段,过度依赖形象与承诺,使其在强权博弈中随时可能从“印太关键伙伴”沦为被攻击的靶子。

(陈卓,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从“关键伙伴”到头号靶子,为何特朗普眼中印度“光环”不再?》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