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中小学正式开学。部分一年级新生报到的名字引发关注,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据德州日报报道,山东德州某小学一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名字一个比一个惊艳:扶苏、知潼、邕熙、雨桐……山东东营某小学的新生名字也火了:佳蕤、琮文、安浔、沅泉……网友评论,“子涵、梓轩扎堆的时代过去了”“这是打开了一本古风小说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梅兰竹菊’”,从名字多选用豪情壮志的“建国”“建华”“英”“兰”,到朴实大方的“伟”“磊”“静”“丽”“杰”“浩”“婷”“雪”,再到颇具时代感和大众化的“子涵”“梓轩”“浩宇”,再到如今充满古风意境、用字讲究的“扶苏”“邕熙”,流行姓名更替的背后是时代共有的文化特征和社会记忆。
“子涵”“梓轩”父母的成长轨迹同步的是言情、武侠类剧集和文化的流行,他们在为孩子取名时,难免会受到这些作品风格的影响,将印记复刻到孩子的名字上。而新一代父母则更注重孩子的独特性和个体表达,倾向选用更加考究、更富有文化寓意的字来降低重复概率,凸显个性。他们愿意从《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中汲取灵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呼应。

自古以来,起名就颇受人们重视。如今热门名字公布总会引发舆论热议,可见现代人在这方面也不遑多让。要健康、求功名、立美德、赶时髦,孩子名字的“画风”虽不尽相同,但其中凝聚的父母深沉爱意和美好期许却贯穿今古。姓名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社会符号,除去暗含的情感寄托外,它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本身也是身份建构的一部分,恰当的名字对他人印象和自我认同都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想取一个寓意美好且有辨识度的名字,是人之常情,更是值得尊重和受到保护的个人权利。但对此也要理性看待,太过追求个性或选字生僻,就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实际使用的时候可能既为难了别人也为难了自己。而且,限于时代和文化背景,父母给孩子取的名字越想标新立异,孩子的名字越可能不约而同地汇聚成新一轮的潮流。在全班的“小说男女主”名字中,那个看似普通的“张伟”,反而可能成为最独特的存在。
说到底,姓名虽然只有几个字,但也能透露出社会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变迁,这背后不仅有文字之美,也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有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从这个角度看,新生姓名的话题总是登上热搜,我们也不妨从网友的自发讨论中,去读懂人们对时代的理解和冀望。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光明日报:流行姓名又变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梅兰竹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